如何像老板一样拥有6大数据思维?

优采云 发布时间: 2022-06-01 21:14

  如何像老板一样拥有6大数据思维?

  

  最近几年,数据分析火得一塌糊涂,只要一听到数据,就觉得“高大上”,甚至互联网从业者开始信仰,有了数据分析这把屠龙宝刀,即可战无不胜,可是绝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数据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价值。

  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做金融的老朋友,把公司的数据分析师吹得神乎其神,好像有了一批专业的数据分析师,公司就坐等赚钱。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考虑引入数据分析师的岗位,把筹码压在数据上。

  数据是客观现象的体现,强调数据的作用,总体上比人为判断更具有参考价值。拿数据说话,总比主观臆断强,但是切勿把数据当成万能的。“尽信数则不如无数”,那到底怎样运用数据,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呢?

  用数据思维驱动企业运营,可以简单地分以下6个方面:

  一、构建精准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准备阶段——数据的挖掘和收集

  对网站、活动页面进行SDK埋点。即预先设定好想要获取的“事件”,让程序员在前/后端模块使用 Java/Python/PHP/Ruby 语言开发,撰写代码把“事件”埋到相应的页面上,用于追踪和记录用户行为,并把实时数据传送到后台数据库。

  所谓“事件”,就是指用户作用于产品、网站页面的一系列行为,由数据收集方(产品经理、运营人员)加以描述,使之成为一个个特定的字段标签。

  我们以“官网”为例,为了抓取用户的特征属性和行为轨迹,做SDK埋点之前,对每个页面定义标签,对客户的跳转行为定义标签,对停留时间定义标签,对所有可能带来影响的用户行为进行标签定义。

  

  把访问行为用程序语言进行描述,嵌入官网页面的相应位置,形成触点,让用户在点击时直接产生网络行为数据(访问时长、激活率、外部触点、社交数据)以及服务内行为数据(浏览路径、页面停留时间、访问深度、唯一页面浏览次数等等)。

  数据反馈到服务器,被存放于后台或者客户端,就是我们所要获取到的用户基础数据。

  用户画像成型阶段——数据建模分析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定性化研究方法就是确定事物的性质,是描述性的;定量化研究方法就是确定对象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是可量化的。

  一般来说,定性的方法在用户画像中,表现为对产品、行为、用户个体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形成对应的产品标签、行为标签、用户标签。

  

  定量的方法,则是在定性的基础上,给每一个标签打上特定的权重,最后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得出总的标签权重,从而形成完整的用户模型。

  所以说,用户画像的数据建模是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2、数据建模分析——给标签加上权重

  给用户的行为标签赋予权重。

  用户的行为,我们可以用4W表示:WHO(谁)、WHEN(什么时候)、WHERE(在哪里)、WHAT(做了什么),具体分析如下:

  WHO(谁):定义用户,明确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用于做用户分类,划分用户群体。网络上的用户识别,包括但不仅限于用户注册的ID、昵称、手机号、邮箱、*敏*感*词*、微信、微博等等。

  

  WHEN(时间):这里的时间包含了时间跨度和时间长度两个方面。“时间跨度”是以天为单位计算的时长,指某行为发生到现在间隔了多长时间;“时间长度”则为了标识用户在某一页面的停留时间长短。

  越早发生的行为标签权重越小,越近则权重越大,这个很容易理解。

  WHERE(在哪里):就是指用户发生行为的接触点,指向具体的网页。权重是加在网页标签上的,比如,联系我们页面权重为1.0,产品详情页面权重为0.8,新闻资讯页面权重为0.7。

  WHAT(做了什么):就是指用户发生了怎样的行为,根据行为的深入程度添加权重。比如,用户咨询了权重为1,用户收藏了权重为0.75,用户仅仅是浏览了权重为0.6。

  

  当上面的单个标签权重确定下来后,就可以利用标签权重公式计算总的用户标签权重:

  标签权重=时间衰减因子×行为权重×网址权重

  由此得出单个用户的标签权重,打上“是否忠诚”的标签。

  通过这种方式对多个用户进行数据建模,能够更广的覆盖目标用户群,为他们都打上标签,然后按照标签分类:总权重达到0.8以上的被归为忠实用户,权重达到0.6为潜在用户......这样的一来,企业就能够根据相关信息进行更加精准的营销推广、个性化推荐。

  二、建立用户转化漏斗

  所谓用户转化漏斗,就是你的业务是如何一步步深入直到用户买单的。举下面的几个例子,你一看就明白了:

  APP:下载—>注册—>留存—>活跃—>付费

  广告:展示—>点击—>停留浏览—>下单—>付款

  把妹:摇一摇—>约会—>牵手—>接吻—>上床

  无论是APP、广告、游戏......等业务,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环节,经过每个环节,都有一部分的用户会流失。准确记录用户每一个环节的数据,用数据分析各个环节的留存率,找出流失率高的环节,进行优化,达到营销效果。

  三、多维度数据分析解决问题

  运营中的常见痛点,是明知道转化漏斗上某个环节留存率低,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这个时候,可以把数据分解,在不同的维度上分别分析,这往往能找到产品或系统上的问题。

  

  比如说,你发现广告的点击率低,进而查到是浏览器上的点击率拉低了整体统计,那么就要在浏览器上深究原因,结果很可能是你的Flash广告素材直接被浏览器给屏蔽了。

  这种用多维数据分析来定位和查找问题的办法相当有效。

  四、用A/B测试指导产品演进

  在产品演进过程中,往往制定多个产品可能的改进方向,将它们放到线上,让实际数据来决定谁上谁下。这种A/B测试的方法,是一种非常直观又高效的优化产品方法,也是“数定胜人”理论的基础之一。

  A/B 测试,简单来说,就是为同一个目标制定两个方案(比如两个页面),让一部分用户使用 A 方案,另一部分用户使用 B 方案,记录下用户使用的数据,由数据说话哪个方案更优。

  

  五、数据驱动需求分析

  用户的需求不是拍脑袋臆想出来的,而是通过观察用户、用户调研、竞品分析、用户反馈、头脑风暴、数据分析归纳总结而得来的。其中数据分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客观反应市场的真实需求。

  举个例子,一个手机公司销售5种颜色的手机,配置一模一样,通过在主流电商平台(如天猫、京东)的销售数据,可以分析不同颜色手机的市场需求大小、消费者偏好、消费群体数据等。

  六、数据驱动资源优化配置

  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公司有哪些资源是闲置的,哪些资源过度使用。比如以网络营销为例, 在我们所有使用和投放的渠道当中,进行一系列的流量分析和转化分析后,我们可以进行相对应的策略制定,具体方式包括搜索词、落地页、广告投放优化等等。

  

  对于成本低、质量高的渠道需要加大投放,对于成本高、质量高的渠道需要评估成本,对于质量低的渠道也需要做好评估。总体上,根据成本、流量转化等综合情况,对渠道配置进行整体管理和调优。

  在公司管理、成本控制、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达到节约成本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效果。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官方客服QQ群

微信人工客服

QQ人工客服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