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内容分析报告(产品小白写的分析报告是怎么样的,如果是产品大牛请笑看)
优采云 发布时间: 2022-02-03 13:01网站内容分析报告(产品小白写的分析报告是怎么样的,如果是产品大牛请笑看)
作为一个经常面对10000字产品分析报告的编辑,我同意作者的话——你不需要被分析报告的形式所束缚,只要你能写出深入的分析和有价值的内容。
大家往往都是产品经理网站,看过很多产品分析报告,大部分都是产品新手一目了然。产品小白(包括我以前的自己)写的分析报告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结构:先列出一些数据,写一些市场概况等,然后粘贴产品截图,写一些交互比较,还有一些放用户的5个元素经验,你就完成了。说实话,这样的报道可以说是一文不值,分析不深入,结构散乱,无法下结论。
入行时间不长,自己也写过一些产品分析报告,总结了一些经验。本文列出了新手在写产品分析报告时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注意点和方法。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什么是更好的产品分析报告。如果是产品巨头,请笑着看。
以下是本文的一些要点:
产品分析报告是一种产品。一是要有目的,突出重点。不要什么都写,只是为了写而写。产品的核心在于产品的目标、方向和战略层面。分析具体的页面基本没有意义。不要使用用户体验的五个要素。分析产品时,需要分析用户的需求,而不是无中生有的产品。不要动不动就给别人提建议,尤其是大功能,要从产品目标和方向的角度考虑为什么要这么做。数据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得出结论的。尝试从产品中挖掘一些数据。它离不开版本迭代,它代表了产品方向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演进。
以下各节一一分析。
1、产品分析报告就是产品。首先,要有目的,突出重点。不要什么都写,只为写而写。
分析报告有很多种,如单品分析、竞品分析、行业研究、产品页面分析等。产品分析报告的目的决定了报告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是否重点分析一个产品。单品还是对比,是重点分析行业的产品模型,还是分析功能和交互。确定了目的之后,就要重点关注目的的方向。
产品分析报告本身就是一个产品,它有一个“产品分析目标”。如果是公司的业务需求,那么就有业务方向,分析市场,或者比较竞品,什么的。如果你是自己写,或者申请工作,你必须选择一个目标并突出重点。很显然,一份报告,前半部分是行情数据,后半部分是界面分析,或者说什么都有,几十页,这种为写而写的报告,价值不大。
2、产品的核心在于产品的目标、方向、战略层面。具体的页面分析基本没有意义。不要使用用户体验的五个要素。
很多报道列举了产品的截图,分析了一些细节功能的对比,却没有提及产品的目标用户和产品定位。这是本末倒置。尤其是很多报告复制了“用户体验要素”中的模型。请记住,本书的标题是“用户体验”元素,而不是产品分析元素。它的五个要素,战略范围结构框架的表现,后四个都是关于具体产品设计水平的,只有第一个是产品的核心,这是产品分析需要做的。除非这是一份纯页面交互设计报告,否则不要使用 5 因子模型。
产品的核心是什么?自然就是所谓的“战略层”,即用户构成、核心用户、核心需求与解决方案、核心竞争力、上下游市场、盈利模式。产品的目标用户结构是什么结构,核心用户群是什么类型,用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如何满足核心需求,市场上下游是什么,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产品区别于竞品,有没有好的盈利模式。
这些是产品乃至公司的基础,也是产品分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只有把这些东西分析清楚,才能算是一份深入的产品分析报告。例如,有哪些页面,页面的功能列表,页面上有哪些按钮,按钮的大小和位置等,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多一个小功能对整个产品来说并不是一个大决定。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要分析具体的页面、功能、信息架构的细节,需要从宏观的产品目标推导出来,没有产品目标的方向是无法分析的。先是产品定位、市场,然后是用户、需求,再到具体功能的实现、页面结构,最后到具体页面的分析。可以有重点,也可以只有一部分,但不能说分清了开头和结尾,挖空了中间。
举个简单的例子,这是很多产品分析报告的结构。这种结构的分析报告抓了很多人是产品经理:
市场分析策略分析页面分析
首先分析了市场状况、策略、用户群体等宏观层面的内容,列出了一些宏观层面的数据,并进行了表格对比。然后直接开始页面分析,各个页面的截图,页面*敏*感*词*,功能对比表,分析某个页面的某个功能如何,甚至按钮位置如何。每当看到这样的产品分析报告,就觉得很心疼,产品目标方向之类的东西都被三言两语分析了?用户群、核心需求场景、核心竞争力、核心功能、优先级分析在哪里?具体功能和页面的分析依据是什么?
那么,针对特定产品要分析什么?举几个例子:
细节不会展开。您可以找到一些高质量的分析报告供参考(下一节有示例)。
3、分析产品要分析用户需求,而不是凭空分析产品
任何产品的功能都是根据用户需求而形成的。在产品分析报告中,难免会进行产品功能分析。分析功能的前提是分析用户需求。我们在分析一个产品的时候,不能随便拿来分析,这个功能怎么样,而是先分析需求,再分析功能是怎么实现的。不考虑用户需求的分析都是凭空想象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评论是很多产品都有的功能,和一般的功能没有区别,只有一些细节不同。但是,不同的产品对评论功能的用户需求完全不同,评论中微小的功能变化是根据各自的用户需求来确定的。新闻下的评论、书籍和电影下的评论、音乐下的评论、社区中的评论有着完全不同的用户需求,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分析。音乐评论是需要感叹和共鸣的。社区里的评论是为了讨论、交流,甚至是撕逼。因此,音乐评论中的热门评论将被置顶。除了喜欢和不喜欢,这两个功能完全改变了。不对。
对于一个产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需要对产品的目标用户群、用户特征、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对于特定的页面或功能,需要考虑特定的场景。当用户进入这个页面时,他想做什么?他的具体使用场景是什么,用户在这个场景中需要什么,需要注意什么?然后分析功能本身,是否或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这里,贴一个我之前在知乎上看到的关于拉狗网的案例:
用户需要什么?我们怎么见面?
在发现了上面的很多问题之后,结合我们收到的用户反馈,我们认为需要重新整理,所以我们回到了最本质的问题:
“公司列表页面对用户有什么价值?”
可能这个问题太大了,所以我们做了一定的拆分,深入思考:
1、是什么促使用户来到公司列表页面?
从“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的角度来看,用户到达拉钩后的状态可以分为:
(1)有明确的立场和公司意向→
(2)没有明确意向,希望能找到好的公司→首页公司推荐,职位推荐;公司列表
因此,公司列表页面对用户的核心价值是帮助没有明确意图的用户发现更好的公司
2、用户从列表页面需要什么?
既然重点是服务“没有明确意图”的用户,帮助他们发现更好的公司,那么用户在这个页面上达到期望的完整行为路径应该是:
第一步:用户根据自身需求细化公司筛选范围
第 2 步:用户根据关注点对公司进行排序
第三步:用户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公司,点击进入公司主页
其中,第一步和第二步不是必须的,“发现感兴趣的公司”是核心
3、我们需要如何解决这样的需求?
对应以上3个步骤,我们总结了产品中可以优化的方向:
(1)更多维度的组合过滤
为了帮助不同关注点的用户筛选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公司,我们提供了“工作地点”、“发展阶段”、“行业领域”的组合筛选功能。用户在筛选时可以统一操作,消除之前的误会;在后续修订中,数据完善后将增加“行政区”、“地铁沿线”等筛选项。
(2)更多分类
基于用户的关注度,我们在当前“默认排序”的基础上增加了“按位置数排序”;在以后的版本中,还将增加“按评价分排序”和“按简历处理速度排序”。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对公司列表进行排序,同时让更多合作和积极的公司有更好的曝光率。
(3)更好的公司推荐:
1)为了让用户更直接更快速的发现优质公司,无需“筛选”或重新排序,我们重新调整了“默认排序”的算法,让公司首页更好为公司和简历处理。更好的公司有更好的代表;
2)同时,我们在页面顶部增加了“公司大事记”的展示区。通过我们人工观察公司在行业内的动态和现场资源,形成推荐,让有重大事件的优秀公司获得更多关注。同时,以活动为载体,为用户推荐更多优秀企业;
3)我们还调整了列表中公司名片的样式,让公司核心信息更加突出和清晰,弱化了“职位”的展示,因为我们觉得最新的职位可能不是对用户有很大的价值。提供与用户匹配的工作是关键。因此,在后续版本中,我们也会对用户的“预期工作”进行判断,并对提供类似工作的公司名单给予一定的提示,例如:该公司目前正在招聘XXXX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