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类网站如何填充内容(我们应当接收什么样的信息也就差不多心里有数了?)
优采云 发布时间: 2021-12-21 13:11资讯类网站如何填充内容(我们应当接收什么样的信息也就差不多心里有数了?)
把这两个问题想清楚之后,我们几乎就知道应该收到什么样的信息了。
不同的信息可以根据信息的价值和性质粗略区分,如下图所示:
区分不同的信息,择优选择,可以让我们更高效地获取更多优质信息,降低被欺骗的概率,不会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找到前进的方向。还有道路。
当然,要做出区分并不容易。例如,您很难区分理财中的财富机会和骗局。
因为辨别本身就需要原创的足够正确的知识作为前提,试想一下,在我们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如何准确辨别呢?!
因此,我们应该有高质量的信息渠道和资源,从中我们可以不断地获取高质量的信息。
02
选择优质的信息渠道和来源
有很多渠道和信息来源。考虑到传统媒体的衰落,这里分析一下新媒体的各种信息渠道和来源。
以下是我经常使用的一些信息渠道和来源。它们也大致按值从低到高排序。
一、传统门户网站和新闻页面
以新浪、网易、搜狐和腾讯为代表的门户网站网站提供全面的互联网信息。
这些门户网站网站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内容,包括娱乐、金融、股票、手机、女性、旅游、教育等......都涵盖了。
然而,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浅读”的内容,读起来不费力,甚至容易沉迷其中,却很难帮助我们提升理解和认知。
热点排名基本都是抢眼又满足人们好奇心的标题和内容:
图:网易新闻热点排名
对于这类信息,我们只需要饭后浏览、阅读、聊天娱乐即可。一般不建议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否则就是浪费。
其实如果不是为了写文章,我也懒得看这些资料。
二、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
自媒体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减弱,我们不再收到一个“统一”的声音来告诉我们是非。
自媒体 最有影响力的平台应该是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和今日头条。
据腾讯官方发布的《2017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9月,2017年微信用户数已突破9亿,公众号已突破2000万。同期,微博月活跃用户达76亿,今日今日头条用户数也高达7亿。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在这些自媒体平台上发布各种信息,内容参差不齐,真假难辨。
微信公众号上的信息主要取决于订阅的内容,微博上的信息主要来自您关注的人。至于今日头条,正如它所说的,“今日头条就是你所关心的”。它将使用算法推荐来持续推荐您关心的内容,同时根据您对内容的“正负反馈”。进行调整,包括是否点击进入、进入后停留时长、评论分享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让你看起来又酸又爽。但同时,很有可能你会步入信息“陷阱”,内容会逐渐缩小,甚至进入传说中的“信息茧房”,无法自拔。
许多微信公众号也是如此。不开玩笑,一些成功的自媒体确实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得吊丝者得天下;2.与其教育笨,不如赚笨。×一些钱。
这两句话虽然不好听,但是粗而不粗。文章阅读量都是10W+的公众号,而且大多是情感和鸡汤文章。
看到那张图,我能不能也安慰一下自己,为什么我的自媒体至今没有成功,一是因为我的粉丝不傻×;另一个是因为我仍然想赚钱,但仍然喜欢教育人。好!
三、豆瓣、果壳、知乎等
豆瓣、国科和知乎等网站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激发了一批优秀人才参与创意创作,不断分享知识、见解和经验. ,网站拥有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进而吸引更多相似的人,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总的来说,这类网站是比较可预测和有趣的,信息质量平均比许多其他网站要高很多。
尤其是知乎,在成立初期,就邀请了大批网络名人(首批200名用户,包括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马化腾等)其他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为社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氛围,然后在运营中,通过“同意、不同意、不帮助”等投票功能,对外输出知乎阅读,< @知乎日报等方式鼓励用户分享优质内容。
即使在越来越“水化”的今天,知乎仍然是最大的优质中文问答社区,利用好这个频道你仍然可以获得大量的优质信息。
四、行业网站,专业论坛
以往的渠道来源,无论信息质量有多大差异,都是综合性的,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行业网站和专业论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这个细分太多了,就不一一解释了。关键是根据你从事的行业、专业和职业来分析和选择。
比如人力资源专业,有很多专业网站或者论坛,比如:
其他的,比如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等,也要有相应的专业网站或者论坛,就不一一赘述了。
当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是这些,还应该根据专业或专业能力来构建知识体系。这部分内容后面会详细说明。
五、书籍、专着和论文
俗话说,厚积薄发。
这种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阅读书籍和专着,而不是浏览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
因为大多数互联网信息(*敏*感*词*我们的深度阅读和思考能力。
就论文而言,这就是运用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个问题的学术合理性文章。与书籍相比,它一般更侧重于某个细分的领域或小问题。
当然,茫茫书海也有良莠不齐;无尽的论文也需要满足自己的需求。
选书、阅读和研究也会在后面详细讲解。
六、定制咨询或培训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一些定制化的咨询或培训是最优质的信息来源渠道。在某些情况下,真的有可能“听君言,胜过十年读书”。
尤其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或者刚入行的时候,如果有机会得到大师的定制咨询和辅导,或者参加他们的系统培训,绝对是最快捷有效的信息来源渠道。
相信有靠谱的老师指导和自己从头摸索是天壤之别。
这种肯定是有偿的,但是可靠的咨询和高质量的培训是非常值得的,哪怕是有偿的。
03
过滤和过滤信息
不管信息渠道如何,它们的质量终究还是参差不齐,所以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过滤和过滤。
借助6个关键问题,当你看到某个信息或有人说某个观点时,你可以用这个留下一个问题来提问和思考:
1.谁
这个观点是谁说的?是熟人、名人,还是权威专家?这个人可靠吗?你的性格怎么样?这些意见或事情有什么利害关系,能否客观公正?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名人或所谓专家的意见,也未必可靠。
2.什么
他们在说什么?
对此,我们在之前的文章文章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参见:
3.哪里
在什么场合表达意见?私人的还是公共的?
如果是公共场合,可能只是当场开玩笑,但在私人场合,多半是真实的想法。
比如毕福建辱毛事件,私下来说,应该是内心的真实想法。
再比如,喝醉了说实话,这也是事实。
当然,聪明的说谎者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在私下里假装特别真诚,或者假装“喝醉了说真话”,以示伪装或欺骗。
4.什么时候
你什么时候说的?活动之前、之中还是之后?
最典型的是事后思考。比如有个哥们,14年48万买了100个比特币。2017年,很多人都认为,如果这哥们能坚持到底,他的资产就几千万了。
但实际上,远没有那么简单。看看他的在线文字直播记录就知道了。
从2014年1月8日开始,起初,这位老哥已经打定了持久战的决心。一开始,他完全不理会冷嘲热讽,“怕什么,咸鱼一天翻身,只掉了四百,怕鸟。” 但2月13日,心态开始失衡,说“我不想看,谁来帮我看看比特中国现在的价格”。后来有老婆和家人的压力,心态终究还是失衡了。我在 2014 年 6 月选择放弃。
事实上,2016年6月,这位老人再次出现,惊呼“马上还钱”。
但最终,这块肉在黎明前夕被砍掉,亏本卖了18万。长征走到了最后一步。离千万富翁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真的无法跨越。
诸葛之后其实很简单,但置身其中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近期比特币熊市,价格从最高点跌至近14万。我写了这个文章,现在有30000多个了。如果你有兴趣,你可以尝试一下。
.
5.如何
说的是什么样的情况或情绪。
如果一个人说的或写的文章总是在戏弄你的情绪,那么你要多加注意。
例如,[给贱人]、[给低给力]、“狗屎”、“笨蛋”等很容易让你情绪化的词。
图:某知名公众号高频词汇
(数据来自知乎路人甲的文章)
这种文章读起来很酸爽,但是爽了之后就空了。
事实上,当一个人还在情绪高涨时(尤其是消极情绪),千万不要和他讲道理或讲道理。
经常有这种情绪的人,远离。
6.为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链接逻辑和推理。
你为什么这么说?他们的观点是否得到充分解释?论证是否合理?证据是否充分?他们表达这种观点的立场或动机是什么?
有一些不可靠的论点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丢弃:
通过以上六个批判性思维问题,我们可以很好地过滤和筛选接收到的信息。这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但必须完成。因为只有我们吸收了足够多经得起考验的可靠信息,我们才有很好的辨别能力。
否则,这辈子就注定要活在糊涂、糊涂、被人欺骗和操纵中。如果不能被欺骗,你就是幸运的,没有必要谈论所谓的卓越或卓越。
题外话,看到有些HR很热心讨论五官,手相,星座……我真的有点不知所措……
04
整理和重组信息
整理和重组信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集起来,然后整理成一个系统框架;另一种是提前建立系统框架,然后采集和填写信息。
1.先采集信息,再整理成系统框架
这种方法比较常用,难度也较小,但效率可能比较低,但适合我们大多数人,尤其是初学者。
因为只有信息和知识逐渐积累起来,才能逐渐形成一定程度的认知,才能逐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2. 提前建立系统框架,然后完美填写
提前建立系统框架,然后找相关资料,填写完整资料,对于普通人或者初学者来说可能比较困难,一是资料不够,二是逻辑思维欠缺能力。
但是,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则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一方面,框架本身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导,有针对性地采集相关信息和数据;另一方面,它可以快速形成一个更完整、更全面的整体认知,而不是片面的、片面的理解。
至于如何建立更有效的系统框架,我们留待后面详细讲解。
其实这两种方法是可以结合使用的。
前期,作为菜鸟,什么都不懂。很难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框架。你可以先采集整理信息,一点一点地积累、吸收、消化。慢慢的,有了一定的积累,事情的轮廓就开始出现了,就可以开始搭建框架了,然后继续填充完善。
结束语
信息太多就像信息太少一样,会阻碍我们的认知提升和学习成长。
为了处理虚假、劣质、凌乱、过载的信息,我们需要区分信息,尽可能选择优质的信息渠道和来源,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排序和重组。
选择一个好的信息渠道,就像开源一样,为我们的心灵提供新鲜优质的血液;过滤和筛选信息就像提供一个过滤器,去除杂质,吸收精华;整理和重组信息就像安装一台信息计算机,帮助我们的大脑进行编程并形成新的认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免受伤害,真正成长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