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了抖音3年的微信「视频号」,还值得入局吗?
优采云 发布时间: 2020-02-12 16:00晚了抖音 3 年的腾讯,终于在微信“短内容”上实现了它的视频梦。
微信在新年期间揭开了“短内容”的神秘面纱,上线十多天,越来越多的用户起初灰度体验,这个被张小龙“惦记”了三年的短内容代表到底如何玩,值不值得玩?小编今天想和你们唠个五毛钱。
首先,视频号入口内嵌在微信“发现”页面,位于朋友圈下方,两者分量非常。因此不少人戏称,微信这是要成为一个“视频版的朋友圈”?但视频号至今却处在内测阶段,只有受邀开通和被灰度到的顾客能够看见此入口。
点击进入视频号,整体UI设计与社交系统instagram相似,都是单列信息流,滑动页面视频自动播放。
内容形式方面:
以视频+文字为主,也可以是图片+文字;
不能纯发文字,文案超过三行会手动折叠;
视频最长 1 分钟,图片最多 9 张,文字最多 1000 字;
可添加公众号文章链接或者位置定位。
而在互动方式方面,支持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转发给微信好友和转发到朋友圈)。跟公众号文章一样,内容下方会出现好友点赞次数。
值得注意的是,经小编亲测,只有被内测到的客户才有机会对好友分享的视频号内容进行二次转发,并前往视频号进行观看,没有被灰度到的用户只能观看和点赞好友的转发内容,但不能自行转发分享。
此外,视频号动态页面设有顶部搜索栏,用户可搜索作者账号及关键字内容,相关动态以双列信息流展现。点击账号名称能开启其官网主页进行知道关注,通过企业认证的账号名字后方将发生蓝V标志。
看到此处,相信不少用户早已迫不及待想感受这一全新版块,除了我们之前看到过的微信官方的内测邀请外,目前还可以借助官方二维码填写资料在线办理视频号的开通。
审核通过后将可以在个人微信上发现视频号的入口。
至于内容方面,属于官方推荐,据小编观察,目前入驻视频号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种:
公众号衍生的视频号(如IC实验室、InsDaily),更专注原创内容;
官方认证的新闻号(如人民网、网易新闻),多为抖音、快手内容的复制粘贴;
短视频红人(如papi酱、房琦kiki、唐馨恬),其他系统内容的同步分发;
明星、名人(如舒淇、汪峰、李云迪),当做朋友圈发布生活日常。
作为一个诞生只是十多天的产品,视频号的内容尚未界定,目前大多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系统内容重合,缺乏高质量的原创内容,曾经提倡“用完即走”的微信想要增长用户的停留时间,在UGC和PUGC内容方面还需下狠功夫。
新兴内容土壤的发生,最受创作者关注的其实是如何从中分一杯羹,对新事物前景的判断影响着它们能够早人家一步看到个中红利,从而变成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1、去中心化推荐让优质内容被看到
众所周知,抖音的推荐机制讲究算法流量池,整个内容流量池就像一个巨大的漏斗,只有数据良好的内容能够经过层层筛选,获得很大的流量曝光。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数据”成了决定性的指标,在初轮筛选中数据低迷的优质视频将沉入池底,如此循环往复,马太效应越发明显。
而视频号则恰恰相反,秉承微信“祖传”的去中心化原则,更在乎用户以及好友的偏好,推荐的视频类别较为多元,除了一些老牌大号,不乏内容精致,但鲜有名气的原创作者。相比使用户陷入信息茧房的算法推荐,视频号的做法很符合微信客户主动获得信息的愿景,有实力的作品赢得官方的流量支持,更容易被看到。
总而言之,视频号的诞生,对于微信内容创作者和客户都是利好的,用户在微信上看视频的需求受到了满足。
2、与公众号有一定程度的连接
尽管视频号独立于公众号而存在,但敢于做连接的微信怎会放过它们的流量互通。文字下方可放置公众号文章链接暴露了它的“小心机”。
以短视频+文字的方式将长文章内容进行浓缩,化身一则具有视听效果的“广告”,引起用户注意后,用户自发点击文章链接转移至公众号进行深入认识。对于公众号而言,这就是一个免费的公布渠道。
而且这个流量入口同样扎根于 11 亿月活的微信,相比朋友圈的文字转发,这种带有视频的“安利”更具吸引力。
3、为短内容创作者开垦土地
一直以来,公众号的长文章、强逻辑调性磨灭了不少用户大幅更文的热情,尽管微信仍然摇晃“人人皆能创作”的旗帜,但公众号“出圈”的高要求而是将许多人拒之门外。除了属于私人领域的朋友圈,短内容创作者在微信公共领域的创作空间几乎为零。
而视频号的诞生,恰好填补了这一块内容拼图的缺乏。正如自媒体大号“可能吧”所说:
“视频号是微信作为美国最大的内容系统后的能力补全”。
在长内容阵地称霸后,微信借由现今更火的短视频在短内容领域奋起直追,不失为一步好棋。
在操作模式上,视频号的公布全程在手机上完成,解决了张小龙承认的失误之一:公众号创作依赖pc端,更符合新媒体移动化的特征,操作难度大幅增加。
在内容上,撇开制作视频的时间,纯粹发布照片+文字,相比还要花费大量集中时间的长文章,视频号就像单条微博的短文案更易上手,创作门槛直线飙升。
短视频的热潮还在继续,微信现在入局,亡羊补牢,犹已为晚。
张小龙对“短内容”的执念
张小龙在去年公开课上宣布进军短内容的消息一出,瞬时引起无数猜想,运营者们纷纷大胆推测。但似乎,早在 2019 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就早已发出过相关信号:
1、对于内容的方式或许你们也会做一些尝试,比如说视频化展现这种内容。
2、我们想要发布一个 APP(订阅号助手),做一种改变,让更多的人参加进来写文章。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人他也可以在上面来写公众号的文章。只不过我们当时没有做到这种一点,并没有通过一个 APP 带动起更多的人参加进来。但我认为我们的方向一直是,让系统无法打动更多的人来成就文章。
在这段话中小编提到了三个重要的信息点,那就是视频化、移动化、和吸引更多人创作。从最近看来,这无不一一与视频号对应上了。
而在去年的公开课上,当时尚未蓄势待发的张小龙,再次疯狂提示:
1、我们最注重人人都能成就的内容。朋友圈之所以默认是发图片视频的,是因为当时我有一个认知,对于十亿人来说,让每个人发文字是不容易的,但是,发图片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2、相对公众号而言,我们缺乏了一个人人可以创作的契机。因为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可每天写文章。
张小龙一直心心念念的“短内容”是否曾从公众号入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上述看来,视频号的诞生只是是微信“蓄谋已久”的趁势而为罢了。
微信作为全国最大的内容生态系统,一举一动都牵连着数以万计内容创业者的饭碗,在公众号红利逐渐见底的昨天,一块全新内容耕地的出现,无论如何都意味着更多的意愿被创造,及早占坑入局,总比在一旁吃瓜围观来得更多机会。
公众号:微果酱
顶: 0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