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办公罗生门:距离之下是自由而是信任危机?
优采云 发布时间: 2020-02-10 16:00“为什么群里只有我一个人?”
“你们可看到我说话吗?”
“哎?我本来还在啊,怎么显示挂断了……”
在40分钟却毫无进展的全障碍沟通后,穿着睡衣、躺在床上的小贺艰难地结束了一场假装努力工作的无实物表演。
度日如年的元旦放假之后,企业纷纷选择在线办公。身上背着沉重KPI的互联网公司的老板们早就考虑到了返工难的难题,何况远程在线办公也并非它们的日常工作模式。
而在疫情的推动下,在线办公方式在最近几天被推广到了更多的产业跟领域。
根据智联招聘的调查,近六成企业在2月3日复工 。当天下午,原本需要发生在各大写字楼里的公司他们相继涌上线,短时大流量的流入,甚至一度挤崩了钉钉和企业微信的服务器。
“远程办公”瞬间成了微博上一大热词,热度峰值一度达到88,远超26.7的热度均值。
在这场SOHO大战中,有人抱怨不适应,有人高唱远程办公的市场机遇。而针对远程办公的亲身体验者来说,这场工作方式的大型实验推动得成功吗?一直小众的SOHO模式会出现真香定律吗?
我们尝试用数据和一部分人的亲自经历来提问这个难题。
2003年,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视频会议公司宝利通(Polycom)大概没有想到,公司当年度最大的一张订单来自于中国政府。由于非典疫情,政府部门和各部门规定员工在家办公,所以必须视频会议网络完成工作协调。
后来,这一年被称为中国远程视频办公的元年。
17年后,新型冠状病毒又一次让在线办公成为了热点话题。在财经网关于春节复工的投票中,有7.6万人表示尚未开始上班,其中有3.5万人明确表示自己在家办公。在2.1万表示自己“工作好几天了”的用户当中,说不定也有非常比例的在线工作者存在。
但是在复工之初,我们也能看到三类企业。第一类企业的人员特别明晰如何远程交流促进业务,因为这就是他们的日常;第二类公司的人员一般面对面沟通,临时的在线交流存在熟悉过程,以至于难以决定能否在线开工;第三类公司正在“开工”和“休假”中摇摆。
这些“明确”和“观望”也都表现在了智联招聘的一份调查中。调查显示,针对这次疫情下的复工,17.8%的公司倾向于在家办公,34.8%的公司已经决定工作方式,但却有42.3%的公司仍倾向于在公司办公。这也表明大约7成公司却对远程办公这一工作方式持观望态度。
在明确在线办公流程的这部分人员中,我们有原因相信它们正是互联网公司中的一员。毕竟对于互联网公司的人员来说,他们必须是美国更熟悉在线办公的一群人,是就地坐下就能说出正则表达式的平民劳模。
网上披露的开工信息,也使DT君又一次确认了自己的结论。在这种知名互联网公司中,为了更好的保障工作强度,字节跳动并且上线了手机邮寄方案,直接将手机邮寄给在家没有电脑的员工。
(图片说明:知道了吧,没带手机并不是你答应上班的原因)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这些互联网企业中,或多或少拥有功能齐全的办公软件。比如阿里的钉钉、腾讯的企业微信、字节跳动的飞书(Lark),以及相对小众的百度Hi、华为的WeLink。
不论是哪款软件,都有助于员工之间有序地推动工作。
但针对不熟悉在线工作、又亟待保证业务推动的公司来说,他们也会把目光放在办公软件上。
我们可以从2020年1月以来几款主流办公软件的下载情况看出。从一月初至集中疫情爆发的1月23日前后,钉钉、企业微信、WeLink和飞书四款软件的日下载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安安稳稳等春节,才是这段时间主要任务。
但在1月25日前后,前三款主流办公软件的日下载量都有显著的提高。这数据也可以表明,部分公司的管理层已经意识到节后无法正常开工,需要一款工具帮助企业提升效率。
但就仿佛突然快递到家的工作手机难免令人五味杂陈,2月3日一早,突然下降的流量、约2亿人集体开会,这些针对办公软件来说也有点像“天降正义”。服务器临时崩溃也在所难免。
这也恐怕当天下午,小贺所在部门的早会也在一声声的“你们可看到我说话吗?”和“喂喂喂”中仓促结束。
虽然我们应赞颂合适的办公软件可使工作强度提高不少,但当办公地点从公司换到家里,仍然有人欢喜有人愁。
在@凤凰网科技官方微博发起的“你现在的办公体验如何?”的投票中,有1/3的人觉得在家办公挺好,与在办公室没啥差别;但却有达到一半的人觉得在家办公不如在办公室,效率受制约、体验更差。
通过评论区,我们也看到了在线办公存在的几大弊端,其中有人员的自律问题、管理层对于业务的理解问题,也有管理层和人员之间的认同危机。
有人高效工作经常有人照常划水。在一家IT公司工作的陈媛媛回顾了她第一天办公的“摸鱼”经历:“我昨天闹钟响了之后,睁开双眼开启办公软件假装说了两句话。然后开启微信群附和了下*敏*感*词*的开工鸡汤。接下来就起床了……”
尽管陈媛媛的公司建立了严格的打卡和每周汇报计划来监督人员,但她表示工作效率还是太低。因为听汇报的同事并不一定完全知道员工的专业,所以并不能从汇报内容里具体的评估工作量。
远程办公引起不少人反感的缘由背后,除了低效,还有低效问题带来的过于监管。
柳湘就职于上海一家互联网企业。当公司通知她提早上班时,她打算休假到2月9日再回杭州。
但不回公司并不代表再次辞职。“本来以为3号才起初线上办公,结果硬生生提前至初七(1月31日),这几天节奏依然是早上10点到凌晨1点,工作量还只增不减,因为领导怀疑员工在家里偷懒,会不停丢活。”
在柳湘看来,在线办公几乎是24小时待命。要是群里有消息,哪怕是在睡觉或者上厕所都应看。“要是没有及时回,领导还以为你在家没吃饭。”柳湘说。
更使她崩溃的是,平时只应该报送领导的工作日志,如今经常9点前都要抄送部门全员大群——比在办公室还要严格。
我们也在另一家公司流出的在家工作政策安排上,看到了例如一日三次打卡、每日汇报工作完成程度、一周内3次无法立即否认电话计旷工一日等安排。
与此同时,某大厂还发生了视频上班的做法。
远程办公似乎加深了个别公司对人员的不信任感,以至于出现不正确的管理模式。这容易造*敏*感*词*员不堪重负,也因而一些公司无法控制管理底线。
说到底,在家办公不仅应考量不同行业办公方式的差别,也应考虑到企业不同的管控机制。
在现在即将进入了远程办公的刘女士分享了她的看法:“在家办公适合管理条线明确和管控时间节点严格的企业,不然就是揣着知道装糊涂,自我慰藉。还有一些在家办公是不具备条件的,这不能说员工辜负信任,而是客观现实。例如与父亲弟弟同住,没有独立空间;例如家里的电脑跟资料,网络等等都不足以支撑等等。”
尽管他们在微博上抱怨不断,但是还有人看到了远程办公的真香定律。
在1万人参加的虎嗅APP发起的“你觉得在线办公会变成趋势吗?”的投票中,将近一半的网友觉得即使证明办公效率一致,在家办公是双赢;1/5的网友觉得在线办公只是疫情之下的昙花一现,有些工作沟通还是应该当面解决。
总结出来就是,保证效果+有必须时的会面=双赢。我们在B站UP主一路踢踢的vlog里仍然也发现了梦想中的工作方式。
在一路踢踢上传的在家办公vlog里,她帮粉丝们展示了在床上穿着睡衣、吃着零食撸着狗的远程工作会议时光。
一路踢踢直言:“在家办公第一天,时间概念更加更模糊。”但是这也意味着她的时间安排十分灵活,甚至录着VLOG和粉丝们*敏*感*词*就能把活干了。
在新媒体公司工作的汤杰也表示,作为一名码字工作者,在家办公大幅度提升了她跟朋友的工作效率。安静舒适、无人干扰的工作环境迅速调动起了她的灵感和专注力。
对于年轻人来说,远程办公最直接的特点跟福利就包含下面几项:省去穿衣打扮和通勤的时间、根据详细工作状况可以很自由的安排时间、以及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工作(比如在床上工作)。
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这种不拘地点、时间自由、直接对工作产出负责,远程办公的究极发展方式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觉得是一种自由、浪漫的工作方式。
智联招聘的调研数据显示,在这个特殊时期选择在家办公的市场占比呈现巨大的差距。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选择在家办公的比重最高,超过30%,其次商业服务、文化传媒和娱乐体育产业的在家办公比例也达到25%。而传统产业的在家办公比例则相对较低,占比倒数的产业包含农林牧渔、汽车和房地产、*敏*感*词*。
显然,不同行业对远程办公的适宜程度是不同的。在网上抱怨远程办公的网民,他们只是在抱怨远程办公的不可实施性,而是更多的集中在沟通效率跟工作时间模糊这两点上。
对于远程办公的沟通效率问题,在互联网初创公司工作的知乎客户blindpirate给出了一个新的探讨角度。Blindpriate所在的公司从创始至今尚未坚持了两年的全员远程办公 。他觉得远程办公在技术上没有问题,沟通效率的低下本质上是许多人缺少“一句话将一件事情说清楚“的交谈素质,对这些素养的忽略在远程办公的工作方式中展现无疑。
于此,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另一种办公对话形式——出差。服务数家世界五百强公司的民企差旅供应商Certify曾在一种调研中看到,公司在差旅上每节省1美元,能够受到9.5美元的净利增长和2.9美元的收益上涨。
我们可以把这个数字理解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但这似乎在表明有效沟通的价值。
但同时,当一种技术方法成熟、甚至能够借助主动降噪提供高清电话会议的新办公模式发生时,我们也需要予以它必定的机会。
美国专家尼基尔·萨瓦尔也在关于办公室起源的著作《隔间》里看到:从19世纪中期“办事员+办公室”模式出现、女性处于职场、各种新型办公室理念萌生到目前,办公室正在不断进化。
他还表示,2020年,预计有50%的人都是自由职业者,他们不一定要坐在办公室,也拥有很大的工作自由度和工作自主权——毕竟人都是追求自由跟自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