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阿里VS腾讯的终极对抗

优采云 发布时间: 2020-01-25 16:00

  前几天到南京出差,临走之前约了一个在投行混迹十几年的哥们儿吃饭。

  是真的单纯意义上的哥们儿,我们并没有什么业务上的往来,是我学校同事的高中时上铺的兄弟。当年他办移民之后我自然接收到了同事的指示,要求竭尽全力多麻烦。一来二去,大家便混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兄弟。

  今年他独立操盘一个小基金,大概30亿的体量,快一年了都没怎样投出来,搞的太担心。

  饭桌上仍然跟我说中国每年大环境不行,他原本每年看好不少项目,今年想去再和跟结果看到别说项目了,公司都不见了。

  

  我问他要是薇娅、李佳琦,你投吗?

  他跟我说,说起网红他就更烦躁。别说薇娅、李佳琦这种咖位了,小点咖位的,他派人去别人公司以及工作室去守着,结果看到去守着的人比别人工作室的人还多。

  完全一副僧多粥少的模样,抢都抢不上。

  我问他,那你为何投?

  他就说了俩字,价值。

  就由于这顿投资人的倒苦水饭局,我就特想跟你们分享一下,他说的这个价值到底是指哪个。

  其实它们所谓的价值大小,就是你搞这事情可帮对方带来好处。

  那为何带货主播对于投行来说就成了僧多粥少的香馍馍了呢,自然是因为带货主播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好处呗。

  我帮你们举个实例表明一下:

  如果一个工厂的一个产品,原材料成本为10元,出厂价为14.29元(工厂30%毛利),市场投入为30%,那么价格为20.41元。按行业的正常状况来看,各个渠道能接受的最低零售价格如下:

  传统实体渠道:59.5元

  电视销售:41.65元

  淘宝C店:36.45元

  垂直电商(当当、京东自营):29.16元

  传统旗舰(天猫)

  传统旗舰最高由品牌直接设立,但是因为降低了物流等供应链功能跟运营功能,所以毛利要求提高的个别相当于垂直电商的毛利值。

  

  传统旗舰店和垂直电商一直并行、以垂直为主的京东和以旗舰为主的天猫打的不可开交的主要因素,是因为大家仍然思路不同,但最后可以承受的售价不分伯仲。

  然而造成这个状况的主要因素是供应链功能跟运营用途的这部分毛利需求的存在,所以初期的交锋中,天猫大力发展代运营制,通过集中资源优化运营利润,而苏宁则是疯狂投入物流,优化供应链能力,以减少供应链成本。

  私域流量:

  私域流量,主要是来自新媒体(也包括了以微信为主的个人信息流的自媒体)。来源广泛类别众多,这个的相关介绍,知乎上的大神们已经都解释的十分具体了,我也就不班门弄斧在这里说了,不懂的同学可以去搜索补补课。

  我们此处就单举一个,现在现象级的私域流量 —— 主播。

  因为私域流量并非完全是只是是销售,由于主播的背书和流量功能,让这个方式额外多加了一个市场功能。

  也就是说,前面看到的供应端30%的行业投入成本完全可以算到主播需要的收益里,当做是行业投入。

  再加上私域流量的密闭性,在销售环节上即使控制好时间跟量,并不会影响其它渠道的销售价格,简直就是推广产品的天然宝地。

  所以售价为20.41就完全不会影响其利润率表现。

  而且相比传统线下及线上市场投入的ROI转化的不确定性来说,私域流量基本均以销售为计提方式,在转换上也十分有保障。

  

  至此,相信你们看的知道,一个产品在私域流量的能承受售价,

  是传统零售的3.5折

  是*敏*感*词*的4.8折

  是淘宝C店的5.6折

  是垂直电商和旗舰店的7折

  这只是为什么出现了,薇娅*敏*感*词*,传统零售专柜899的雅诗兰黛,限时特价,买一送一还送个口红。

  按前面的价值理论,私域流量的方式是可以帮消费者带来比其它更高的价值的。

  一直以来你们都在讲BAT,但实际上,中国的流量早已全部在阿里和腾讯的手里了,百度也只不过是在最终的挣扎。

  流通业的流量则基本都在阿里和苏宁手里,而在这个方面阿里相较京东又有着绝对优势。

  所以,流通业不论即使以商品为转换的所有相关,阿里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在流量转化上,已经近乎榨干所有的平台了,想用销售商品做流量转换,基本只有阿里一条路选。

  所以在全中国都抱怨大环境不好的之后,阿里的股价蹭蹭上涨。

  这是马叔叔应得的,从一件小事情就能看得出来。大家还记得*敏*感*词*吧,在十年前,马叔叔就早已确立了私域流量的雏形,而我们到目前才把这个搬到台面上来点评。

  考拉海购并进阿里第一件事,就是马奶奶给考拉搞了一个类似云集的外部人员小程序,所有的人员都是在微信上的*敏*感*词*。

  马爸爸,从来不会觉得做微商Low,只不过是,淘宝旺旺真的没有微信客户多,要不然“旺商”早就出来了。

  所以,就算是牛逼如知乎,开了好物分享,可以挂的链接里,第一个是天猫、第二个是淘宝。

  嚣张如抖音,挂的也基本是淘宝的购物车。

  就算是跨境第一的网易考拉,现在也搞成了阿里系。

  马爸爸军团在流量方面,已经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而成为流量霸主的腾讯,手握着10多亿用户。

  之前仍然想要在流通商业里施展,和天猫合作,入股唯品会,但是结果都是不尽人意。

  随着自媒体、个人流量主们的逐渐壮大,私域流量迅速崛起,事实上,腾讯等待许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当你们把目光都聚焦在这些璀璨夺目的大V身上时,真正的主角终于开始涌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浩如烟海的广大人民群众才是私域流量的关键。

  

  拼多多2015年悄无声息的切进了这个关键的领域,在短短不到四年时间,已经突出重围一跃成为达到京东的美国第二大电商。

  还记得双十一拼多多百亿补贴么,在你们买Iphone的空前热情下,淘系一直以来的擂主心态居然开始动摇了,12月居然跟着拼多多搞了个百亿补贴。

  过去跟京东也并非在新闻上打打口水的淘系,居然在跟拼多多在行业和运营上指责,真是前所未闻。

  腾讯成为拼多多第二大股东,想必现在也有心中乐开了花。

  而阿里则目前已经是上紧了发条绝不情愿输掉这个阵地,因为这要输了,等于是让腾讯这只洪荒猛兽站在自己家门口了。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在商品流通领域。

  阿里系一定会避免相对于腾讯而言,基础用户少的弱势,而强推以带货主播和产品分享短视频为核心的新媒体私域流量。

  而腾讯则会再次寻求并扶持有期望成长出来的,各类私域流量运营方式的电商平台跟垂直电商。

  大战已经拉开帷幕,我们坐等好戏连台。

  作者/公众号:杜财神

  顶: 3踩: 0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官方客服QQ群

微信人工客服

QQ人工客服


线